锦绣官路_分卷阅读43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436 (第2/3页)

些好玩的事儿让他做,少管烧玻璃的问题。

等调派博山的人走后,林重阳就回到翰林院,专心帮着李固编纂,其实现在主要是他做事情,李固只大体检查一下,把握方向,细节都是林重阳带人编写。

对于当朝没有标点断句,一锅粥式样的书本,林重阳越来越感觉头疼。这个问题自从他穿越之初,帮着林大秀读书考生员的时候就在考虑,现在自己身在翰林,就想应该是时候付诸实践。

不但学生头大,其实老师也头大,哪怕是博学之人一个不留神都容易误解原文之意,毕竟汉字博大精深,词汇丰富,标点略微挪动一下,一句话就有好几个意思,很容易出现歧义。

也因此会引发一些误会,若单纯只是读书的误会也没什么,有时候却是欺君、诬蔑皇帝、圣贤等的罪过,这可就倒霉透顶。

虽然今上还算仁慈爱民,可因为断句不同而引发的冤案也并不是没有。

在编纂的时候他非常注意,若是同僚们书写的时候没有注意到,他就悄悄涂改一下,而他自己写的时候那是绝对不能出现一丁点错误的。

所以他觉得很不方便,需要略微改动一下。

从右到左、竖写,这个没毛病,只是句读停顿问题却是必须要纠正的。

古代人书籍少,每个人能读的书也有限,所谓的博学大儒,能读到的书比起现代学生看的数量也少得多。就那么几本书,的确不需要什么标点符号,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揣摩,用一辈子读那么几本四书五经,的确不需要标点句读。

可这样的结果就是思想僵化、文化停滞不前,并没有好处。

而标句读这是读书人首先要学会的,写书之人不负责标句读,这都是读者的任务。

大家都是这个习惯,拿起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来,都是一锅粥的,之人就要一边一边标出句读,然后理解作者的意图——包括奏章。

习惯是习惯,但是不能不说其有很大的弊端。

毕竟每个人写书的时候,也是有感情倾向和表达意图的,如果有标点直接标注起来,就更容易让人理解接受,节省者的时间和精力。

尤其那么多的奏章和文书,有标点的话一眼可以看一片字,没有标点就只能一字一句地看,效率高下立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