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定位2 (第3/6页)
r> 男人:这是应该的,人不能太自私,要为别人着想。 我:没错。所以你们的目标是把女儿培养成服务型人格,或者说讨好型人格。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以下三点非常关键。 第一,女儿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时候,你们要及时制止。比如当她不想把自己的玩具或零食分享给别人的时候,你们要告诉她这是不对的,她应该多考虑别人的感受,做一个无私的、乐于分享的人。你们要把她不愿意分享的行为定义为自私,并且批评她的自私; 第二,打破女儿的主体意识,培养客体意识。这两个词比较专业,我解释一下。主体意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主人意识,将自己置于中心位置,以自身为尺度去衡量世界;客体意识简单来说是客人意识,和主体意识相对,即不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不以自身为尺度去衡量世界,说得再通俗一些,就是没有自己的主见,认为自己的想法不重要,以别人的准则做事。 我看男人和女人似懂非懂的样子,知道这部分内容对他们来说超纲了。 我:举个例子。女儿放学回来之后您让她扫地,但是她不想扫,因为上了一天学很累。如果她具有主体意识,她可能会说:妈妈我不想扫,我太累了。不管您说什么,她都不会扫。如果她没有主体意识,她大概率会扫,因为她不希望您生气。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应该能明白,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做事的出发点是自己的感受和利益,没有主体意识的人做事的出发点是别人的看法,没有主体意识的人特别希望得到的他人的认可,害怕被别人否定。我说清楚了吗? 男人和女人点头。 我:解释了主体意识和客体意识之后,我们来看看具体怎么做。很简单,从现在开始,你们要每时每刻期待女儿为你们付出,当她的行为符合你们的预期时,夸奖她,比如她主动做家务的时候;当她的行为不符合你们的预期,你们要表现得非常生气,并对她进行教育,对她说“你这样爸爸妈妈会不高兴”“女孩子不应该这样”“你这么做别人怎么看你”这类的话。你们可以想想女儿做出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符合你们预期的。 女人:上次她拿弟弟的玩具车的时候,我应该狠狠批评她,姐姐怎么能拿弟弟的汽车?汽车不是女孩子应该玩的东西。 我:很好,就是这样。长此以往,女儿在做一件事之前会习惯性地思考自己做这件事会不会让爸爸妈妈不高兴,会不会让周围的人不高兴。当女儿重视别人的感受胜过自己的感受的时候,她的主体意识就消失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